![]() 傳統的繼電保護測試儀使用性很強,并以“事先整定、實時動作、定期檢驗”為其特征,很少觸及到裝置或系統的經常自檢、遠方監控、信息共享、動態修改定值的自適應等問題。 當前,繼電保護中信息技術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共享,多種保護集成; (2)自診斷和監視報警; (3)波形識別,由穩態發展到暫態; (4)遠方投切和整定; (5)提供動態修改定值的可能。 (6)促使綜合自動化的發展; 繼電保護進入IT領域的發展過程 早期,電力系統的an全運行主要靠“事先整定、實時動作”的各種繼電保護和自動重合閘等當地的自動裝置來保證。即使遠動裝置的出現,承擔了遠方監視調度的“四遙”功能,甚至實現了無人值班變電站和水電站,但上述保證an全運行的格局仍未改變。 繼電保護進入信息技術領域,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發展的結果。 計算機進入調度以后,一度發生過計算機和遠動兩個叉。在我國,差不多經過一個年代的時間,才在監視控制和管理系統SCADA/EMS/DMS的旗幟下,把調度所內的“遠動”和“計算機”統一到“自動化”上來。此時,傳統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功能,不僅巍然不動,而且還發展了“故障測距”、“故障錄波”等現場自動裝置。 與此同時,變電站站內傳統的各種繼電保護裝置和重合閘、故障測距、故障錄波等自動裝置,同樣受到DSP的沖擊。直接從CT、PT采樣電流電壓波形,通過分析計算,不僅可以對各種繼電保護的運行值和整定值進行比較,實現其保護功能。而且,還可和重合閘、故障測距、故障錄波、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選線等功能綜合在一起,隨一次設備分散布置。在變電站自動化中,這種分散布置的保護和自動裝置模塊通稱為保護單元。 I/O單元和保護單元的出現,使得傳統的集中控制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除變電站級的單元外,增加了一層由I/O和保護單元組成的間隔級(baylevel)。因此,I/O和保護單元有時也統稱為間隔級單元。不同的是,I/O單元主要是面向正常運行方式,而保護單元則是用于故障環境。因此,兩者對CT變比的要求是不同的。 本文章由真空濾油機生產廠家-江蘇大贏電氣制造有限公司為您提供! 單元和間隔級單元之間一般采用光纜連接,并通過信息共享實現諸如“室內五防、室外四防”的軟件閉鎖,取代或簡化傳統上較為復雜的二次閉鎖回路。此外,單元還承擔少量公用的I/O和管理任務,如接入對時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無人值班時的入門監視和煙霧報警,以及和環網上的FTU配合實現信息轉發、環網控制和接地選線等。這樣,通過高一層次的綜合優化,組成了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 由于這種分散式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具有節約投資和an全可靠的特點,在配電到輸電變電站的無人值班設計中,取得了廣泛的應用。應該看到: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帶動的信息化方向,從遠動開始、經繼電保護裝置和自動裝置,正向傳統的能源計費領域挺進。 當前,我國電力工業正發展到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國家電力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公司化改組、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管理”的開始;同時,電網調度自動化的SCADA/EMS剛站穩腳根,城網建設改造、配電系統自動化和電力市場隨之提上了日程;此外,無人值班變電站自動化是否影響an全的擔心才放下不久,電力市場是否會沖擊an全的陰影又悄悄襲來。 我國電力系統自動化在信息共享、綜合優化的實踐過程中,由“遠動”和“計算機”統一到“自動化”,差不多經歷了整整十年,F在,由變電站自動化帶頭,又提出了“保護”和“自動化”的關系問題,并涉及運行管理和生產制造兩個方面。就運行管理而言,與傳統的“事先整定、實時動作、定期檢驗”不同,保護的經常自檢、遠方投切、遠方整定、報警處理以及故障錄波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等,需要在運行導則中有所規定,更不用說如國外有的電網開展的緊急狀態下動態修改保護定值、并稱之為“自適應保護”的作法了。至于生產制造方面,從環網控制到配電變電站已經廣泛出現了保護和自動化廠家的合作或交叉。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an全運行,這也需要在有關的保護設計導則中,對用于各個環節的繼電保護裝置或繼電保護系統,統一予以規范。 環網控制和變電站自動化所帶來的責任分工和an全保證尚未完全解決,電力市場是否會沖擊an全的陰影又接踵而至。特別是電力市場開放到配電市場后,對原有EMS/DMS應用軟件的某些修改,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一些電網an全運行的復雜因素。這的確對電力系統的an全運行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有關方面共同去迎接這些挑戰。 就繼電保護而言,在五彩紛呈的信息共享和技術交叉中,應始終保持繼電保護的獨立性。應該說,正常運轉的“變電站自動化”和“電力市潮,都不應也不會威脅到繼電保護為保證電網an全運行所需的這個獨立性。對于變電站自動化,無論保護和I/O單元是在間隔級還是在變電站級集成,保護均應能在集成系統崩潰的情況下分別獨立工作。至于電力市場,盡管開放到配電市場后電網會出現一些諸如沖突分析和阻塞管理等新問題,運行方式也因多變而可能增加一些保護整定上的復雜性,但仍不應影響保護在預知條件下的正常工作。當然,確保保護自動裝置本身的可靠性和適應性,仍然是重要的。 |